江海赤子 開國元戎
前 言
原農業部副部長劉瑞龍,1910年10月3日生于南通陸洪閘,是一位參加過舉世聞名長征的無產階級革命家。1925年就讀于南通師范,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是黨在南通地區早期創始人之一。他參加革命半個多世紀,功勛卓著,并擔任要職。他長期擔任華東局和國家農業部的領導工作,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特別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求知若渴,刻苦好學,也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專家、學者、教授。生前就由人民解放軍出版社、農業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分別出版了《回憶紅十四軍》、《我的日記——淮海渡江戰役支前部分》、《中國農業淺說》、《難忘的征程(上)》等著作。他謝世后,遵照他的遺愿,其夫人江彤及子女決定將農業類藏書贈送給家鄉的江蘇省南通農業學校(我院的前身)。贈書共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1990年4月,贈送的藏書達840余冊,涉及古今中外。古籍就有《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等,特別是早年出版的《水道提綱》、《農桑輯要》、《致富奇書》等線裝本,尤為珍貴,還有不少介紹國外和外譯中的農業著作。第二次是2009年4月,贈送的藏書59冊,主要是劉瑞龍同志建國初期的珍貴著作。此次贈書的同時,劉老的二女兒、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也向學院贈送農業教育及各類科技圖書599種共1299冊,音像資料57種。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淮北分會贈送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書籍781冊。
圖書捐贈后,劉瑞龍同志的子女非常牽掛。1994年6月8日,劉老的次女,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的劉延東同志(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特地到學校視察,在“劉瑞龍同志贈書專櫥”前久久停留并與學校領導合影留念。她欣然為學校題詞:“掌握科學知識,獻身現代化農業,立志振興中華”! 2009年3月15日,劉老的長女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淮北)分會副會長劉延淮也專程前來察看其父親的藏書。
讓我們隨著歷史的時針,走近這位江海赤子,開紀元戎!
英勇戰斗 辛勤耕耘
——劉瑞龍的生平
曲折瑰麗的革命生涯
劉瑞龍同志1910年10月3日出生于南通縣陸洪閘。1924年至1928年,他在南通師范讀書。這期間,共產黨早期活動家惲代英同通師進步學生建立了聯系,在馬克思主義的熏陶和共產黨的影響下,劉瑞龍走上革命道路。他積極參加革命的學生運動,和進步學生一起到工人、市民、農民中去,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1926年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國民黨撕下革命偽裝,在上海、武漢等地對中國共產黨進行瘋狂鎮壓,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在這個血雨腥風的多事之秋,劉瑞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了他漫長而曲折的革命生涯。
1928年6月被國民黨反動政府逮捕,解送南京特種刑事法庭,他堅貞不屈,經組織營救出獄。1929年,他任中共南通縣委委員,成為一個職業革命家,開始發動農民武裝革命斗爭。1929年11月,劉瑞龍同志接任中共南通縣委書記積極開展農民運動和城市工作,使城市和農村中的黨組織得到恢復、發展。此時,中央軍委根據通海地區武裝斗爭的發展狀況,決定在蘇北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省委先后派何昆、徐德、黃火青、張愛萍等大批熟悉軍事的干部,來加強部隊工作。劉瑞龍以省委委員、特委委員、縣委書記的身份參加領導了紅十四軍的工作。這支工農紅軍活躍于廣闊的江海平原上,地跨通、海、如、泰等8縣,形成了近2000人的革命武裝,曾在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數萬赤衛隊員的配合下打過不少勝仗。后因受到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不顧敵強我弱等主客觀條件,提出了一些力不勝任的任務,在敵人集結重兵圍攻下,紅十四軍失敗了。但它在國民黨腹心地區奮戰了兩年零四個月,沉重地打擊了敵人,播撒了革命火種,在江蘇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33年2月劉瑞龍由中央派往川陜蘇區工作,歷任紅軍第29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川陜省委宣傳部長、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長,參加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紅四方面軍兩過雪山、三過草地,歷盡了千辛萬苦。劉瑞龍經受了殘酷的戰斗洗禮,以頑強的革命意志走完了偉大而悲壯的紅軍長征。后來,紅四方面軍在甘肅高臺與反動軍閥“馬回子”決戰失利,劉瑞龍等數十名紅軍干部被捕入獄。1937年冬,經黨組織的大力營救,劉瑞龍和其他幾名將士死里逃生回到延安。
1939年冬,黨中央派劉瑞龍隨劉少奇去華中敵后,開辟華中抗日根據地。他先后擔任豫皖蘇區黨委副書記、蘇皖軍政委員會書記、淮北行政公署主任、淮北區黨委副書記等職。在少奇同志和中原局、華中局的領導下,他主持地方黨政工作,堅持對敵斗爭,積極壯大地方武裝,堅持統一戰線,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放手發動群眾,進行減租減息,為建立和鞏固抗日民主政權,壯大人民武裝,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劉瑞龍同志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二副參謀長兼后勤司令、三野后勤司令兼政委等職,直接指揮了蘇中、漣水、魯南、萊蕪、孟良崮及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重大戰役的后勤支前工作。特別是在震撼世界的淮海戰役中,他作為華東野戰軍后勤司令,充分施展了他的宣傳、組織群眾的杰出才干,和其他負責同志一起,動員和組織起幾百萬人的民工大軍,奮勇支前,尤其在淮海、渡江和上海等重大戰役中,劉瑞龍直接指揮和組織后勤支前工作,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學期于用的農業專家
全國解放后,劉瑞龍先后任中共中央華東局農委書記、華東土改委副主任。1953年奉調中央農業部任常務副部長兼黨組副書記。劉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和業務水平,深入一線農民群眾,出色地完成了自身角色的轉變。他深入農村調研,全力恢復和發展華東地區的農業生產,開展了新解放區土改等繁重工作。他親自帶領農業專家和華東局一些同志到連云港、鹽城等沿海地區勘察,常常頂風冒雨,深入灘涂草地,調查座談、化解難題。在短短的1年多時間創建了不少大型國營機械化農場,開墾和耕種土地達35萬畝以上。根據中央指示,他還起草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初稿)、《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農業建設方案》(初稿),并參照古代和近代農書,廣征博引,撰寫了《農業增產的八項措施》,受到了毛主席的贊賞。在此基礎上,他指出了水稻增產的“三改”(即單季稻改種雙季稻、秈稻改種粳稻、間作改作連作),獲得顯著的增產效果。以后他又悉心鉆研土壤學,親自參加和領導第一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為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提供了科學根據。
“文化大革命”中,劉瑞龍遭到殘酷的迫害,在獄中他用撿來的煙盒當稿紙,寫下了數十萬字的《農業八字憲法淺說》一書的提綱。文革結束恢復工作后,劉瑞龍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關注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進程。他不顧年老體弱,多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商品經濟以及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等問題,向中央和全國人大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
自1984年起,已是古稀之年的劉瑞龍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主任,他對這兩部大百科全書編纂方案、總體設計、內容規劃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在組織專家、解決經費困難等方面,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吨袊r業百科全書》歷時16年,編撰人員達到6200多人,匯集了全國一流的學科帶頭人和專家學者,包括農業經濟、農業歷史、生物學、農業氣象等共25卷,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他常常對他的子女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不了解農民,就是不了解中國。要把中國建設好,就必須發展農業,就必須做好農民的工作?!?br /> 1988年5月,78歲高齡的劉瑞龍到廣州參加全國農史學會的會議。此前,劉瑞龍的心臟病已經十分嚴重,曾因心臟衰竭多次住院。了解他病情的同志,勸他不要到外地去,但劉瑞龍堅持要去,誰也拗不過他。到廣州后,劉瑞龍沒有住進本已安排好的高級賓館,堅持要和會議代表們一起住在郊區華南農學院招待所。5月24日,他親筆修改會議的總結報告,一直工作到凌晨3點多鐘,由于工作過于勞累,終于引起了心臟病嚴重發作。5月25日晚上7點鐘,劉瑞龍終因搶救無效,不幸溘然長逝,永遠地離開了他眷戀的大地。
文韜武略的開國元戎
劉瑞龍一生戎馬倥傯,但筆耕不輟,像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一樣,在漫長的革命生涯里,他一手拿槍,一手拿筆,用槍也用筆投入戰斗。即使在環境極其險惡的戰爭年代,他也經常讀詩寫詞,借以抒懷,翩然一員儒將?!秳⑷瘕堅姼濉肥珍浟怂?929年至1988年創作的近200首詩詞,真實地記錄了他60年的革命生涯中對黨和人民的赤子情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的黨史、軍史和農史。劉瑞龍那些早期“在馬背上哼成的”詩作,有土地革命時期用“三字經”的形式寫成的布告、通告,有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激烈斗爭的真實寫照,令讀者展卷如見鐵馬關山,如聞軍號戰鼓。他那些和平時期的詩詞,有對新中國的熱情歌頌,有他的人生感悟以及對子女的勉勵,充分展示了一個老共產黨人為人民鞠躬盡瘁的高風亮節和廣闊胸襟。
他在參與創建紅十四軍期間,運用“三字經”形式寫下了啟發人民覺悟的長詩《農民歌》;在川陜根據地,他把黨的土地政策寫成通俗易懂的歌謠;長征進入藏區、回區后,他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編寫了《藏區十要十不要》、《回區十要十不要》。在老一輩革命家當中,劉瑞龍不是著意為詩的,他始終把詩歌當成革命的工具和武器,這反而成就了他樸實無華、明白曉暢的詩風。在劉瑞龍豐厚的詩集中,不乏像《冬晨過夾金》這樣高度凝練、蘊藉含蓄的作品,這些作品充分表現了作者杰出的藝術才華。劉瑞龍對于長征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特別是對紅四方面軍南下路線的反思,成為他貫穿一生的詩歌主題。1949年元月10日,劉瑞龍隨粟裕代司令員驅車來到陳官莊戰場。明亮的月光下,打掃戰場的汽車車燈發射出耀眼的光芒,戰士們忙著搬運戰利品,一群群的俘虜被押出戰場,三三兩兩的敵傷兵正等待我軍收容,四處都洋溢著勝利的歡樂與喜悅。劉瑞龍立即寫下了《慶淮海戰役全勝》的詩篇,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激動不已的心情:“徐宿蕭永大戰場,自古兵家決興亡。蔣賊陳兵六十萬,妄圖頑抗逞強梁。主客攻守時已變,解放軍威勢大張。百萬軍民齊協力,長圍猛擊力如鋼。賊軍饑寒日交窘,我軍從容氣昂揚??偣ゾ蹥炌瑩v蒜,賊軍技窮終敗亡。一戰全勝定江北,整裝待發渡長江?!斑@些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詩作,不僅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而且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堪稱是偉大的長征精神畫卷中不朽的篇章。
十年浩劫中,劉瑞龍在被非法關押長達5年的時間里,寫下了3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他利用放風時間,從垃圾堆里撿起一片片破爛的煙盒紙,工工整整地寫下了許多詩詞??梢哉f,《劉瑞龍詩稿》是一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詩詞集,是一部給予后人以豐富教益和深刻啟迪的警示錄。
源遠流長的革命情誼
在《劉瑞龍詩稿》一書中,收有江澤民給劉瑞龍夫人江彤寫信并抄錄的三首詩詞。信中說:“江彤同志:我抄錄了江上青、江樹峰的三首詩詞,其中表達了對劉瑞龍、顧民元同志的懷念。乍暖還寒,請予珍重?!眲⑷瘕?、顧民元和江上青、江樹峰的戰友同志情誼,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早在1927年,劉瑞龍還在南通師范讀書期間,就結識了在南通中學讀書的江上青。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生于江蘇揚州。1927年,在劉瑞龍、顧民元的介紹下,江上青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江上青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江上青以筆為槍,寫詩撰文,創辦刊物,討伐魑魅魍魎,傳播革命火種。江上青兩次被捕,在獄中大義凜然,英勇不屈。他創作了大量追求革命理想的詩歌,表達了共產黨人矢志不渝追求革命理想的情懷。其中,《劉瑞龍詩稿》中就有江總書記抄錄的1939年江上青寄給其弟江樹峰的詩:“過隙光陰似白駒,十年患難早相扶。雄心拼付三期戰,別緒全憑一雁書。春水綠楊思故里,秋山紅葉走征途。天涯兄弟成勞燕,互問風塵老病無?!痹娭斜磉_的濃濃手足情誼和戰友深情,令人感慨萬千。1938年11月,江上青成功地推動國民黨六安縣長盛子瑾抗日。劉少奇同志曾高度評價說:抗戰初期,我黨在皖東北與盛子瑾的統戰,是一個成功的范例。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在率隊談判返回途中,遭反動武裝襲擊,壯烈犧牲,年僅28歲。顧民元烈士是劉瑞龍的表弟,1912年生于南通,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1月29日,作為啟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顧民元在赴掘港開會途中被土匪俞?;繑r截綁架。顧民元在羈押中,正氣凜然,他在獄中寫下了三千言絕命書,安慰親人:“莫為江流悲永逝,天光常照浪之花?!碑敃r顧元民所在的中共黨組織處于地下,與新四軍黨組織還沒有聯系上。2月24日,新四軍與俞?;堪l生戰事時,誤殺顧民元。同年4月,新四軍在掘港召開追掉大會,追認顧民元為烈士。
時隔半個多世紀,活下來的同志并沒有忘記昔日出生入死的戰友。在《劉瑞龍詩稿》一書里,收錄了江樹峰1982年懷念江上青的詞《調寄青玉案》以及江樹峰懷念顧民元書贈劉瑞龍的詞《調寄八聲甘州》?!墩{寄青玉案》寫道:碑銘已勒洪湖渡,英烈江淮生死處。翠柏丹楓千萬句:青陽春早,廣陵梅吐,囑我行兄路。詞中表達了兩位革命老人對故人的無限懷念之情。
克已克家的嚴父慈父
劉瑞龍一生艱苦樸素,克己克家,廉潔奉公,兩袖清風。他最反感的事,莫過于請客送禮、吃吃喝喝。不論什么人送禮,他都是一概謝絕。他一向公私分明,公家的東西分文不沾,公家給他配備的專車,家里人是不能使用的。夫人也是農業部的離休干部,身患嚴重的肺心病,但每次去看病,都是轉乘好幾路公共汽車到醫院。像這樣“不近人情”的事例的確太多了,以至于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和家里人也都習慣成自然,都自覺地遵守他為大家立下的規矩,有了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絕不利用他的地位和威信辦私事。
劉瑞龍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小時候,碗里的米粒沒有吃干凈,他就教育他們一定要愛惜農民千辛萬苦種出來的糧食。延淮、延東當年獨自在北京上高中,家里每月只給20元錢,其中包括寒暑假回上海的路費。
劉瑞龍對孩子很嚴,卻很少大聲地訓斥孩子。女兒延淮從小愛好十分廣泛,畫畫、跳舞、拉小提琴、練體操,她都十分上心。到了初二,這些愛好卻使她的學習成績下降了。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飯,劉瑞龍突然啪的一聲把筷子拍在桌上,把大家都嚇了一跳。他對延淮說:“你現在是一個學生,就應該以學為主。你愛好廣泛是一件好事,但每一個人在他人生的不同時期,都應該有不同的重點任務,如果什么愛好都不愿意放棄,就什么都不能學精。你現在的重點任務就是搞好學習,否則將來你用什么去建設祖國?”
劉瑞龍的教育使延淮猛然警醒,她從此下定決心,刻苦發憤,最終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到清華附中學習。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她都牢記父親的教導,在46歲時遠渡重洋到美國學習計算機國際聯機檢索技術?;貒鴷r,她也像父親當年一樣,只把一大堆科研技術資料帶了回來。
1964年的夏天,剛入黨的二女兒劉延東考取了清華大學,從北京回到上海,劉瑞龍不是讓因高考已經十分疲憊的她在家里好好休息,而是要她離開喧囂的城市,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基層——到上海郊區青浦縣參加“四清”。劉瑞龍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是社會的主體。不了解中國的農民,就等于不了解中國的社會。你是一個在城市長大的孩子,應該到農村去,好好地了解中國農村的現狀,了解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你是一個新黨員,更應該到艱苦的地方去鍛煉自己?!?br /> 劉延東到農村后,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給失學的孩子掃盲……交上了許多農民朋友,加深了對黨的農村政策的理解。劉瑞龍寫詩告誡她“牢記黨決議,實干世所崇……同志多請教,團結四化同。人民有清苦,時刻掛心中……事事靠實干,不搞‘客里空’?!?981年,延東將到北京市朝陽區工作,父親又送她一首詩:“工作遇疑難,調研路自通。實事中求是,遵則恥隨風。復雜問題來,靜析忌盲從?!?br /> 劉瑞龍既是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的“嚴父”,又是十分疼愛孩子的“慈父”。他在《示諸兒》一詩中寫道:“人生有真評,為民服務多。黨手正方向,決議勤切摩。人民養育我,甘為孺子牛。祖國撫愛我,奮志壯山河。四化振中華,力爭唱凱歌。學習為建設,忘本實可羞。堅持四原則,唾棄瞎自由。勤奮攻學業,寸陰莫蹉跎?!焙⒆觽儼迅赣H當做良師益友,工作中遇到困難,也喜歡向父親請教。而劉瑞龍每次都是引經據典,幫助他們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困難的辦法。
劉瑞龍的嚴格要求,使孩子們從小養成刻苦好學、不怕困難、襟懷坦白、剛正不阿、聯系群眾的良好習慣。如今四個子女中有的從事黨務工作,有高級工程師,有大學教授,每每回憶起父親的諄諄教誨,他們總是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他們之所以在各自的崗位上有所成就,都與劉瑞龍的嚴格教育分不開。
情系故土 深切關懷
——劉瑞龍與南通農院
贈書情誼
劉瑞龍是我們南通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南通地區早期活動的杰出領導人,紅十四軍的創始人之一,參加過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他自學生時代就投身大革命洪流,創建了蘇北最早的中共支部,參與創建蘇北第一支革命武裝紅十四軍;抗戰時期,他跟隨劉少奇同志南下加強新四軍工作,擔任中共豫皖蘇區、皖東北、淮北蘇皖邊區的領導工作;解放戰爭中,他擔任第三野戰軍后勤保障工作,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劉瑞龍同志同時又是新中國農業領域的杰出領導人。解放后長期擔任農業部副部長,為新中國的“三農”問題嘔心瀝血,竭盡全力,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特別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求知若渴,刻苦好學,勤于筆耕,也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專家、學者、教授。生前著有《中國農業淺說》、《回憶紅十四軍》等多部著作,主持編纂了《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等農業典籍。1988年5月,在廣州主持全國農學會農史學會學術討論會期間,因操勞過度,心臟病猝發,不幸逝世。遵照他的遺愿,他的親屬分別于1990年、1991年、2009年三次將其農業類藏書及研究資料900余冊贈予我院。
第一次贈書是1990年4月。由時任副校長陳廣德同志和時任黨政辦公室主任的劉石華同志前往北京接受捐贈。1990年4月17日,他們前往位于北京復興門外大街的劉瑞龍同志夫人江彤同志的住處。江彤同志不顧年事已高,休弱多病,親自整理、清點、登記,并制成贈書目錄清單。此次贈送藏書達840余冊,涉及古今中外。古籍就有《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等,特別是早年出版的《水道提綱》、《農桑輯要》、《致富奇書》等線裝本,尤為珍貴。反映現代的,內容豐富,范圍甚廣:農業史志、農經理論、政策法規、耕作制度、植物圖鑒、土壤肥料、水土保持、栽培技術、病蟲防治、農業機械、畜牧獸醫、牧草林木、海涂圍墾、中國農諺等等。還有不少介紹國外和外譯中的農業著作。
第二次贈書1991年4月,江彤同志又將1990年9月出版的《劉瑞龍農業文選》贈送給學校和陳廣德副校長。
第三次贈書是2009年4月。2009年3月下旬,學院黨委書記程曉強同志前往北京與劉瑞龍同志的長女劉延淮同志洽談贈書事宜,此次洽談中,劉延淮同志也同時轉達了劉延東同志關于贈書活動的指示以及她本人的贈書意向,新四軍研究會淮北分會的領導也表達了贈書的意向。2009年4月,時任黨政辦公室副主任的王建同志前往北京領取贈書。此次接受劉瑞龍同志藏書59冊,接受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淮北分會贈書781冊。2009年4月27日,劉延東同志委托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學院捐贈的圖書1299冊、音像資料57種由江蘇省新華書店送達。2009年4月29日學院舉行隆重的贈書儀式。劉延淮同志以及新四軍老戰士代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閆國慶司長、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淮北分會的領導專程出席儀式。
子女牽掛
圖書捐贈后,劉瑞龍同志的子女非常牽掛。1994年6月8日,劉老的次女,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的劉延東同志(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特地到學校視察,在“劉瑞龍同志贈書專櫥”前久久停留并與學校領導合影留念。她欣然為學校題詞:“掌握科學知識,獻身現代化農業,立志振興中華”! 2009年3月15日,劉老的長女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淮北)分會副會長劉延淮也專程前來察看其父親的藏書。
4月28日劉延淮同志從北京到南通參加農院活動臨行前發來信息,要求要把“五四”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與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緊密結合;二要把新四軍贈書的利用與劉瑞龍農業教育思想研究的課題規劃相結合。5月2日劉延淮同志參加完南通農院的活動回到北京后又發來信息說:這次到南通參加活動、學習感受深刻。衷心感謝家鄉和農院的精心安排,親情、熱情令人感動,并對南通農院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領導重視
時任南通市委書記羅一民高度重視南通科院對于劉瑞龍同志的紀念及研究活動,于2009年5月11日上午在市委辦公樓三樓接待室專門接見學院領導,聽取學院有關工作匯報,并對開展劉瑞龍紀念、研究活動及我院有關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
羅一民書記對學校開展的有關劉瑞龍同志的贈書、研究等活動和工作給予肯定。他認為學院有關劉瑞龍同志的活動計劃、規劃做的非常好,值得肯定。他指出對劉瑞龍同志農業思想的研究、宣傳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是南通農院結合實際符合高校特色的活動。做好這項工作,無論對當前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對宣傳、弘揚南通革命前輩的精神,還是對學院內部農業教育研究、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都很有意義。他要求學院認真按照既定的計劃,把有關工作做好、做實。
繼承宏揚 創新發展——劉瑞龍思想的研究與傳承
一、我院對劉瑞龍的研究情況
學院對劉瑞龍同志的農業思想進行了系統的專門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分以下幾個方面:
1、成立研究機構,開展系統研究。為了紀念劉瑞龍同志,進一步挖掘劉瑞龍同志獻身農業事業的寶貴精神遺產,深入研究劉瑞龍同志的農業發展和農業教育思想。我院成立了劉瑞龍研究所,動員院內外的學術研究力量,以劉瑞龍圖書資料為第一手研究資料,以劉瑞龍農業思想為主研方向,以劉瑞龍農業研究、農業管理生平為主要研究線索,開展劉瑞龍農業和農業教育思想學術研究。同時邀請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市黨史辦、市檔案局、市社科聯、崇川區政府、市農業科技檔案局作為我院學術研究的顧問和協作單位。
2、設立課題組,開展專題研究。2008年9月,學院成立了“劉瑞龍農業思想研究課題組”。 2009年4月,召開了“劉瑞龍農業思想課題規劃座談會”。劉瑞龍的長女、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四師分會副會長劉延淮,以及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市黨史辦、市檔案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與我院劉瑞龍研究課題組的老師們,共同就劉瑞龍農業思想的課題規劃展開座談。課題組從三個層面對劉瑞龍的農業職教思想及其當代實踐價值進行探索研究:一是剖析劉瑞龍農業職教思想的理論淵源;二是解讀劉瑞龍農業職教思想的核心內容;三是傳承劉瑞龍的農業職教思想,探索培養南通新農村建設實用型人才的新路徑。
3、建立學生社團,開展學習研討。為了加強在學生中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劉瑞龍農業思想。學院團委成立了“劉瑞龍農業思想研究”學生社團,以劉瑞龍圖書文獻為素材,開展劉瑞龍農業思想學習和進行職業思想教育,積極參與相關研究工作。
4、開展教育活動,深化研究成果。學院還以相關活動為平臺與契機,把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對青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教材。根據劉瑞龍同志之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的指示精神,2009年4月29日,我院通過舉行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大會暨北京新四軍研究會贈書儀式。再次接受劉瑞龍同志珍貴藏書資料59冊,劉延東同志贈送圖書1299冊、音像資料57種,新四軍研究會淮北分會贈送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書籍781冊。這些書籍不僅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供了優秀教材,對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新四軍鐵軍精神、促進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成果及社會影響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目前,我們已經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一是在“解讀劉瑞龍農業職教思想的核心理念方面”已經取得初步研究成果。撰寫了題為“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的論文并發表在即。二是對劉瑞龍有關農業方面的批注進行了初步整理,并影印編匯成冊。另外在劉瑞龍生平、軍事、詩詞等其他方面開展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在我院逐步深入開展劉瑞龍研究的同時,南通市相關單位和領導對劉瑞龍研究工作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支持。市委書記羅一民專門約見我院領導,對學院近期開展的有關劉瑞龍同志的贈書、研究等活動和工作表示非常滿意,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示要認真收集整理有關劉瑞龍的資料,開展深入的挖掘、研究。市委副書記黃利金親自參加我院組織的對劉瑞龍研究的有關活動,他要求要把這些珍貴圖書資料珍藏好、利用好,充分發揮這些圖書的價值,把它讀好、讀活,積極倡導、促進青少年努力學習、積累知識、增長才干,爭做社會有用之才,不辜負老一輩革命家對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大事記
1990年4月17日,遵照劉瑞龍同志的遺愿,他的親屬將其藏書840余冊,贈送給我院。時任副校長陳廣德同志和時任黨政辦公室主任的劉石華同志前往北京接受捐贈。
1991年4月,劉瑞龍同志的夫人江彤同志又將1990年9月出版的《劉瑞龍農業文選》贈送給學校和陳廣德副校長。
1994年6月8日,劉瑞龍同志的次女,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的劉延東同志(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特地到學校視察,在“劉瑞龍同志贈書專櫥”與學校領導合影留念。并欣然為學校題詞:“掌握科學知識,獻身現代化農業,立志振興中華”!
2005年11月28日,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劉延東同志(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向學院發來賀信,祝賀學院建校60周年。
2009年3月15日,劉老的長女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淮北)分會副會長劉延淮也專程前來察看其父親的藏書。
2009年3月22日,學院領導前往北京與劉瑞龍同志的長女劉延淮同志洽談再次向學院贈書事宜。
2009年4月10日,時任黨政辦公室副主任的王建同志前往北京領取贈書。此次接受劉瑞龍同志藏書59冊,接受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淮北分會贈書781冊。
2009年4月27日,劉延東同志委托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學院捐贈的圖書1299冊、音像資料57種由江蘇省新華書店專程送到學院。
2009年4月29日學院舉行隆重的贈書儀式。劉延淮同志以及新四軍老戰士代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領導、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淮北分會的領導專程出席儀式。市委副書記黃利金親自參加我院組織的對劉瑞龍研究的有關活動,他要求要把這些珍貴圖書資料珍藏好、利用好,充分發揮這些圖書的價值。
2009 年4月,學院成立了“劉瑞龍農業思想研究課題組”。
2009年4月,劉瑞龍農業思想研究課題組撰寫的題為“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的論文完成。
2009年4月30日,學院召開 “劉瑞龍農業思想課題規劃座談會”。劉瑞龍的長女、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四師分會副會長劉延淮,以及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市黨史辦、市檔案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30多人參加。
2009年5月,市委書記羅一民專門約見我院領導,聽取學院開展的有關劉瑞龍同志的贈書、研究等工作匯報。他指示要認真收集整理有關劉瑞龍的資料,開展深入的挖掘、研究。
2009年10月26日,學院團委成立“大學生劉瑞龍思想研習社”。
我院成立大學生劉瑞龍思想研習社
2009年10月26日下午四時,我院大學生劉瑞龍思想研習社成立大會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啟動儀式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行,共青團南通市委副書記趙新葉,共青團南通市委學少部部長郭青,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柯曉揚,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處)、團委等部門負責同志及200名團學干部骨干參加了活動。
成立大會和啟動儀式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黨委學生工處部部長丁建華首先宣讀了《關于成立大學生劉瑞龍思想研習社的決定》,伴著歡快的《喜洋洋》樂曲,團市趙書記和黨委柯書記一同為我院大學生劉瑞龍思想研習社揭牌,學員代表陳曉宇同學發言,團市委副書記趙新葉和學院黨委副書記柯曉揚分別作講話。
趙書記指出,我院大學生劉瑞龍思想研習社的成立為學生骨干學習政治理論、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研究歷史史料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使得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內容更具豐富和鮮活。同學們要利用好珍貴的史料,學習劉瑞龍堅持追求理想與民族需要相統一的精神,學習他求知若渴,刻苦好學的精神。
柯書記強調,成立大學生劉瑞龍思想研習社、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是我院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認真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對我院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加強“兩個教育”,弘揚“兩種精神”的實際行動(兩個教育即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兩種精神即民族精神和鐵軍精神)。希望同學們堅持理論武裝,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注重道德修養,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踐行者;勤奮刻苦學習,努力成為黨和國家事業的合格建設者。
簡短的儀式結束后,學院老領導陳校長為研習社和青馬工程培訓班學員們作了《劉瑞龍的一生》首場報告。
我院召開劉瑞龍農業思想課題規劃座談會
4月30日,“劉瑞龍農業思想課題規劃座談會”在我院1008會議室舉行。劉瑞龍的長女、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四師分會副會長劉延淮,以及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市黨史辦、市檔案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與我院劉瑞龍研究課題組的老師們,共同就劉瑞龍農業思想的課題規劃展開座談。
劉瑞龍是南通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南通地區早期活動的領導人、紅十四軍創始人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后,長期擔任我國農業領域的領導工作,十分關注我國農業的規劃、科研和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和知識財富。1990年劉瑞龍同志的親屬遵照他的遺愿將其農業類藏書840余冊贈送給我院。4月29日,在我院舉行的北京新四軍研究會贈書儀式上,劉延淮又向我院贈送了劉瑞龍的珍貴藏書59冊。
為紀念劉瑞龍同志,進一步挖掘劉瑞龍獻身農業事業的寶貴精神遺產,深入研究劉瑞龍的農業和農業教育思想,我院成立了“劉瑞龍農業思想研究課題組”,該課題組從剖析理論淵源、解讀核心內容、傳承其農業職教思想三個層面對劉瑞龍的農業職教思想及其當代實踐價值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與會人員暢所欲言,緬懷先輩豐功偉績,撫今追昔,展望未來。大家紛紛表示,挖掘和研究劉瑞龍農業和農業教育思想,承繼和發揚劉瑞龍獻身農業的奉獻精神,是家鄉人民對劉瑞龍同志的最好紀念。